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融智和
引言
2025年10月17日-21日,欧洲内科学会(ESMO)年会在德国柏林盛大召开,全球肿瘤学专家齐聚一堂,分享前沿临床研究成果。本届ESMO大会上,乳腺癌领域迎来多项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TNBC)这一最具侵袭性的亚型。众所周知, TNBC患者的治疗选择较为有限,晚期患者5年总生存率仅14.9%[1]。近年来,靶向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出现为晚期TNBC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机遇,已有部分研究证实了其在TNBC晚期后线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2-4]。
本届ESMO会议两项重磅III期研究——TROPION-Breast02(TB-02)和ASCENT-03数据同期披露[5-6],令TNBC这一领域备受瞩目。这些成果不仅为不适合免疫治疗的晚期TNBC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机遇,也标志着TNBC一线治疗有望迈入“ADC时代”。值此背景,医学界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深入剖析本届ESMO会议上最新发布的TB-02、AECENT-03等研究数据及其临床启示意义,以飨读者。
医学界:TNBC是中预后较差的亚型,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下当前晚期TNBC患者的一线治疗现状?您认为TROP2 ADC在TNBC领域成功破局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马飞教授
TNBC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20%,以其分化差、侵袭性强、易复发转移著称;由于缺乏明确的驱动基因靶点,传统治疗主要依赖化疗,但疗效有限[7-10]。既往研究显示,基于紫杉类或铂类的一线化疗,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不足6个月,且毒副作用较大,患者耐受性差[11-13]。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为PD-L1阳性患者带来了希望,但PD-L1阳性率仅约40%,这意味着约60%的TNBC患者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12-14];此外,即使PD-L1表达阳性的患者,也有部分会因为对免疫治疗不敏感或者无法耐受免疫治疗相关毒副作用等因素不适合接受免疫治疗。统计数据显示,将近70%患者不适合接受一线免疫治疗;既往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也显示,约50%的晚期TNBC患者因死亡或临床恶化无法接受二线治疗,错失后续治疗的机会[15-16]。可见,当前晚期TNBC一线治疗优化的紧迫性,亟需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策略,这也为ADC药物成功进入TNBC晚期一线提供了机遇。
我认为,TROP2 ADC能在TNBC领域成功破局的关键在于其独特靶点及作用机制,以德达博妥单抗(Dato-DXd)为例:首先,TROP2在TNBC表达率高达88%,这使得TROP2成为新型ADC药物研发的理想靶点[17];由于TROP2广泛表达,患者无需进行TROP2检测即可应用,这一点与其他靶向药物、抗HER2 ADC均有所不同,大大提升了药物可及性。其次,作为基于DXd平台研发的新一代TROP2 ADC,Dato-DXd由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通过可裂解的四肽连接子与强效载荷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DXd连接组成,并对药物抗体比(DAR)进行了合理优化(DAR 4),在保证药效的同时降低了药物毒性,继而展现出了强效的抗肿瘤效果和可靠的安全性[18-21]。
医学界:今年ESMO会议上有两项关于TROP2 ADC一线治疗晚期TNBC患者的III期研究阳性结果同期发布,备受瞩目,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下相关核心数据?在您看来,这是否意味着不适合免疫治疗的TNBC患者一线治疗未来将迈入“ADC时代”?
马飞教授
早在今年2025 ASCO会议,已披露了一项芦康沙妥珠单抗(SKB264)单药用于晚期TNBC一线治疗的单臂II期Optitrop-Breast05研究数据[22],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ORR)达70.7%,mPFS长达13.4个月;这项研究入组患者中大多数(78.0%)为PD-L1阴性(即CPS<10),显示出与总体人群一致的治疗获益,ORR为71.9%,mPFS为13.1个月。该II期研究结果已初步显示了TROP2 ADC单药在不适合免疫治疗TNBC晚期患者的一线治疗效果,但是考虑到样本量小(41例)以及单臂设计,尚缺乏III期证据确证疗效。
在本届ESMO会议上,两项III期TB02研究、AECENT-03研究均针对不适合免疫治疗的复发转移不可手术或晚期TNBC患者一线治疗展开探索[5,6]。TB-02研究[5]旨在评估Dato-DXd对比研究者选择的化疗方案(ICC)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Dato-DXd组mPFS与中位总生存期(mOS)较ICC组均显著延长5个月以上(mPFS 10.8个月 vs. 5.6个月,HR=0.57,P<0.0001;mOS:23.7个月 vs. 18.7个月,HR=0.79,P=0.0291),肿瘤缓解深度显著提升2倍以上(ORR:62.5% vs. 29.3%;CR率:9% vs. 2.5%),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长达1年以上(DoR:12.3个月 vs. 7.1个月)。此外,Dato-DXd组患者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8.5个月,ICC组为4.1个月,尽管Dato-DXd组的治疗持续时间为ICC组的2倍以上,但两组≥3级不良事件和严重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率相似,且Dato-DXd组的停药率更低(4% vs. 7%),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也较ICC组更低,尤其是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3% vs. 13%)。ASCENT-03研究[6]旨在探讨戈沙妥珠单抗(SG)对比ICC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SG组mPFS相较于化疗组延长2.8个月(9.7 vs 6.9个月,HR 0.62,95%CI:0.50-0.77,P<0.0001),mDoR延长了5个月(12.2 vs 7.2个月);两组ORR相似(48% vs 46%),OS为次要终点且数据尚未成熟。安全性方面,SG组≥3级TRAEs与化疗组相当(66% vs 62%),停药率为化疗组的三分之一(4% vs 12%),导致减量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低于化疗组(37% vs 45%)。
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两项重磅III期研究双双取得了阳性结果,揭开了晚期TNBC一线治疗“ADC时代”序章,也迎来了属于TROP2 ADC的“高光时刻”。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当前临床诊疗空白,为不适合免疫治疗的晚期TNBC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也标志着晚期TNBC一线治疗正式进入“ADC时代”,有望成功改写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两项研究均针对不适合免疫治疗的TNBC患者展开探索,但TB-02研究纳入了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生物学特性、易对化疗耐药的快速复发疾病(15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